齐文化镇馆之宝为什么称为镇馆之宝?
齐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牺尊。因为它是战国时期齐国错金银和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,而被尊为镇馆之宝。
牺尊为仿獏形,昂首竖耳,四肢粗壮,双目圆睁。由头颅、躯干、盖分铸而成。颈部有一项圈,嵌 16 枚椭圆形银珠,头顶至鼻梁上端镶嵌绿松石,眼球以墨晶石装点,两侧眉毛各嵌 7 枚绿松石。
盖为一扁嘴长颈禽,禽颈反折,嘴紧贴背上,巧成半环形盖钮。
禽两翅平展,羽翎均以绿松石铺填,通体错金银丝饰勾连云纹。
在淄博临淄齐文化博物馆里,有一件镇馆之宝—战国牺尊。国宝牺尊是周代盛行的酒器,形似小牛,长46厘米,高28.3厘米,重6.5公斤,体态丰盈,工艺精美,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准。”
据说,这件牺尊是1982年在淄河边上的商王村进行烧砖窑取土的时候挖出来的,尔后当地群众把牺尊交到了博物馆,但当文物工作者赶到现场的时候,已经找不到牺尊所在的墓了。
如今,这个可爱的小铜牛静静地站立在聚光灯下,黝黑的背影里却藏着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未解之谜。
上一篇:魏红霞世界未解之谜的主要内容?




















